返回首页 留言板 合作伙伴 各地办事处
辽宁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来源: 辽宁日报

    两年时间,我省县域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县域经济跨入了全面发展的新天地。

    省财政厅和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44个县(市)生产总值由五年前的1847亿元增加到4114亿元,年均增幅17.4%,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33.8%提高到3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3.4亿元增加到148亿元,年均增幅27.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51元增加到4773元,平均每年增加404元,年均增长11.6%。

    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后,省委、省政府从辽宁实际出发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目标,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时任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曾多次强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辽宁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

    县域经济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省现有县级行政建制100个,其中县和县级市44个,市辖区56个。在44个县(市)中有县级市1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8个。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2%,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5.6%。粗略计算,全省经济总量的1/3、第一产业增加值的80%、第二产业增加值的30%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是由县域经济创造的。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县域,只有大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才能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人形象地比喻,县域经济是我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县域经济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助推器”。

    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总体格局中是薄弱环节,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省内的县与县之间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辩证地看,差距中蕴藏着优势,不足中孕育着发展潜力。事实上,我省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各种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县域经济完全可以成为辽宁振兴的引擎,成为支撑辽宁全面振兴的主力军。

    为使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县域经济重点县(市)经济管理权限改革试点的意见》等重要政策。这些政策受到了基层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各市、县也制定了配套政策措施。

    省委、省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全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培育主导产业上,突出了工业强县战略,加强了工业园区建设;在推进现代农业上,突出了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上,突出了产业兴镇;在政策扶持上,突出抓了15个重点县扩权改革试点和10个经济欠发达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今,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已结出硕果,全省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县域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县域实力持续提升,44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2150亿元,可比增长17%,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县域财力显著增加,44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1亿元,同比增长487%,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实现3700元,同比增长14%。县域园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全省44个重点工业园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同比增长60%,税收收入完成20亿元,同比增长150%。县域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44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预计1500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利税总额预计115亿元,同比增长90.3%。投资、消费拉动作用明显,44个县(市)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同比增长4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0亿元,同比增长18%。

    目前,我省44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争一流的可喜态势。全省形成了先进加快发展、后进积极发展、各县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

    跻身“全国百强县”的瓦房店市,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中保持自身的领先优势。他们通过政府自筹、金融借贷等形式,投入资金27亿元,建成3个市级工业园区,引进项目131个,总投资243亿元。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居全省44个县(市)第1位。

    同样作为“全国百强县”的海城市,则在新一轮发展县域经济的大潮中,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和问题,通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了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位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开原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坚持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按照新区、新城模式筹划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超常建设、跨越发展之路。两年来,该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6个,其中超5亿元的大项目16个,有32个项目实现了达产达效。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五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全市生产总值从2000年全省的第32位前进到第9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33位前进到第8位,创造了开原发展史上的奇迹。

    曾以“农业大县”闻名全省的台安县,实施建设“工业台安”,提出了“工业立县、工业强镇、工业富村”的发展策略。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培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9家,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化工医药、轻工、新型建材、服装针织等五大支柱工业,使全县的百姓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

    辽西北的发展最能说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给我省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因素,朝阳县的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的后面,经济缺乏活力。但近年来,朝阳县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立县和工业强县两大战略,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财政收入比上年度翻一番。在今年前5个月中,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幅,在全省44个县(市)中排名第一。

    而同样地处辽西北的法库县则通过实施“资源转化、工业立县”战略,把发展陶瓷产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举措,举全县之力打造“东北瓷都”,陶瓷产业成为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到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51∶26,基本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