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留言板 合作伙伴 各地办事处
正确发挥外贸在宏观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在线国际商报 作者:王子先

    在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剧增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基本面虽未改变,但确实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适应这种复杂的形势,中央及时把宏调目标从“双防”变为“一保一控”,特别是把防止下滑摆到了重要位置,是非常正确和有预见性的。在此形势下,应全面把握好外贸及相关政策,正确发挥外贸在宏观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把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放到宏观调控重要位置,妥善处理好今后外贸发展中一系列重要问题和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外贸结构升级长期目标与短期平稳增长目标的关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外贸优化结构和出口产业升级,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长期任务,总体上应有积极的态度和长期规划及安排。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更非外贸领域自身所能做到,关键还是依靠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长期目标主要靠长期政策来解决,不能盲目采用短期政策手段。长期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核心政策选择是靠加快体制和制度层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包括重要能源资源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加强生态环保制度建设和管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政府监管体制的完善和创新等等。但是总体上看,长期结构升级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行为,短期贸易、汇率政策虽然客观上也会有某些积极作用,但显然不是最优选择,往往负面效应难以控制,从理论到实践上可行性都较低。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外贸结构升级长期目标与短期平稳增长目标的关系,当前短期政策选择必须把保出口作为主要矛盾,同时一些长期性制度政策调整也要选准时机、把握节奏和力度,并把应对当前外部危机局面放在重要位置。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的内外需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的转变,这是经济大国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赖内需特别是消费主导型模式,既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但是,经济转型必须循序渐进。基本的选择是,通过逐步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水平和合理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以国内最终需求的更快增长来代替对出口的依赖;而日本的教训说明,人为限制出口不仅不能刺激内需,反而导致内外需双降,因为本国消费和投资都已经形成了对国际市场最终需求的路径依赖。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事实说明,中短期内扩大内需难以迅速填补外需缺口,扩大内需不是不要外需。当前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大力扩大内需重点是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大力化解出口面临的压力,竭力防止出口过快下滑。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保增长与贸易平衡的关系。今年我国确定了宏观的四大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今年外贸发展必须为实现宏观经济四大目标服务。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均衡是由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组成的。过去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都侧重于内部均衡,在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当前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非常科学,也十分必要。贸易平衡是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给予应有重视。但是通过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下,外贸更应把“保增长”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促进贸易平衡的主要选择是积极扩大进口;同时,必须努力保持出口平衡增长、防止过快下滑,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民生这个大局服务,这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要求,符合国家根本利益,也是老百姓基本利益的需要。

    根据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点是加强资本项目的调节,而合理引导和控制短期热钱流入与间接资本流入更是重中之重。同时,也要把支持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作为促进资本项目平衡的一项举措。鉴于我国外贸顺差成因十分复杂,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逐步校正,近期目标是合理控制外贸顺差的增量。

    第四,必须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目前,中国制造面临全方位的内外部压力。有些压力如能源资源成本上升、土地要素和环保成本上升、商务运营成本上升和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等,都是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来消化的;但是象世界经济周期变化、金融风险加大、外需减弱、世界制成品价格走低以及宏观调控加严等带来的成本和竞争压力,是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应对的。特别是当前外部压力骤然加大、内外部叠加效应不断强化的形势下,政府更有责任帮助企业化解压力,共渡难关。

    近中期,要实现中国制造的顺利转型必须注意防范六大风险:一是注意防范世界经济下行乃至衰退对我国主要产业带来严重冲击的风险;二是防范在追求高附加值、高加工度化产业导向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受过度打击的风险,这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和区域经济差异化大的基本国情,并会带来失业等严重问题;三是防范部分沿海区域和中心城市过早过快出现产业空心化以及我国制造业过度向外转移的风险;四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防范更多中小企业在强大内外部压力下因升级无门而关门倒闭的风险,必须及时出台应对危机状态的应急措施,帮助多数中小企业顺利度过难关;五是防范外部形势恶化与我有关政策惯性收缩双碰头的风险,及时转变思维和调整政策导向;六是注意防范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采购战略布局可能发生重大调整的风险,在相当长时间内要努力维持好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