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留言板 合作伙伴 各地办事处
研究表明中国创新能力偏弱但创新潜能居前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新华社一项由中国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有关学者所作的研究表明,尽管目前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仍属偏弱,但创新潜能居于世界前列。

  这项研究构建了一个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潜能3大要素、7个维度、21个指标组成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大量统计数据对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内的34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表明,中国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测评的34个国家中位居第23位,这其中,中国在创新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专利数量等方面表现较弱。以科技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及增速位居国际前列,但科技人力资源占人口的百分比仍然较低。目前每千位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尚不足2人,而美国为50.74人。

  尽管如此,我国在创新潜能方面却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研究显示,我国创新潜能指数在被评测国家中位居第10位,处于中上水平,尤其是在创新效率方面,我国多项指标均位居前五名,这其中,研发人员年均增长率、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政府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分列第4位、第2位和第4位。

  制度建设可能成我国步入发达国家瓶颈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1月30日,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报告指出,按照历史经验来估算,中国21世纪末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为4%。

  《报告》的主持人、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过去30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明显的更迭规律:平均每一百年,大约10%的发达国家会下降为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中的大约5%则上升为发达国家。

  何传启说,中国在通往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将会遇到的主要挑战有三个:一是发展不均衡,“在发达国家,这种差距一般维持在一到两倍左右,而在中国,这一差距已经达到了五到十倍。”第二个挑战是自然环境和资源压力,“未来的中国将有13亿-15亿人争取在100年内实现现代化,它带来的资源需求的强度将史无前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称,“这种制约,单靠人的努力很难改变。”第三个挑战是制度的瓶颈,从洋务运动以来,中国采取的是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模式,强调物质和技术,却忽视了制度和观念的变革。“这是一个短板,可能会成为一个决定成败的因素。”

  学者认为,中国过去很多年的发展,大多依赖于制度的优势。但在投资饱和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已近极限。一旦中国经济面临危机,之前因经济发展而掩盖的诸多问题就有可能推倒中国社会的多米诺骨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尼尔森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继续走强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启)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公司联合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攀升,增幅达到3点,创下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西部地区和五线乡镇消费者信心水平增幅显著。中国西部地区消费者信心水平上升幅度最大,增幅达到8个点,缩小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

  尼尔森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马祺马祺说:“消费者的花钱意愿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改善在一线城市和五线乡镇尤为突出。与低线城市相比,一线城市消费者更愿意将余钱投资于股市以及计划出游。”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水平与上期结果基本持平。

  2009年初,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低谷,“工作稳定”与“经济状况”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如今,随着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健康问题”再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话题。2010年初,“收入与健康”成为了消费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马祺指出:“消费者对购买高新科技产品兴趣浓厚。拥有3.38亿网民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媒介消费习惯、产品形式、品牌偏好以及购买习惯的深刻转型。曾经体验和使用网络购物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多达8800万,其中三分之二消费者在最近一个月时间里进行过网购。对许多商家而言,这是一个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动消费者需求快速增长的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