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留言板 合作伙伴 各地办事处
东北地区2007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008年03月06日 来源:振兴东北办

   2007年,是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一年,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同比2002年实现了翻番。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地位显著增强。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县域经济趋于活跃,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着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

    一、东北地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2007年,东北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32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1.3%,占全国GDP的9.4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8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99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41.7亿元,分别占该地区生产总值12.4%、51.4%、36.2%。其中,辽宁省GDP完成11021.73亿元,首度成为GDP上万亿元省,同比增长14.5%,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吉林省GDP完成5226.08亿元,同比增长16.1%,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黑龙江省GDP完成7077.2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2004-2007年,虽然东北三省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GDP增速,但东北三省GDP总和占全国GDP比重上升幅度很小。见表一。

    2007年,东北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03.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4.5%,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9.7%。其中,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完成7435.2亿元、3346.9亿元和2621.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7%、41.5%和28.5%,分别高于全国增速5.9个、16.7个和3.7个百分点。三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见表二。

    东北地区房地产投资2368.5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房地产投资分别为1497.6亿元、488.5亿元和382.4亿元,分别增长31.1%、57.5%和19.0%。辽宁省房地产投资增长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吉林省高出16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则低于9.5个百分点,地区房地产投资呈现"一平一高一低"现象。

(二)农业基础地位增强,粮食生产稳步提升

    2007年,东北三省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84.4亿元。其中,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78.4亿元、813.5亿元和892.5亿元,比上年增长5.5%、4.1%和4.2%。

    粮食总产量8254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5%,比2002年增长24.7%。其中,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834.7万吨、2454万吨和3965.3万吨。辽宁省比上年增长6.4%,吉林省下降9.8%,黑龙江省下降0.6%。其中主要农产品,辽宁省水稻产量503.1万吨,增长9.3%;玉米产量1464.7万吨,增长12.6%;大豆产量37.5万吨,下降8%,肉类总产量395万吨,增长6.1%。吉林省玉米产量1800万吨,下降11.6%;水稻产量500万吨,增长2.6%,肉类总产量347.76万吨,增长10.4%。黑龙江省水稻产量1658.6万吨,增长15.6%、玉米1589.5万吨,增长2.0%。

    (三)工业经济效益好转,重点行业效果显著

     2007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792.7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利润2452.65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辽宁省增加值和利润分别为5047亿元和762.62亿元,同比增长21%和62.1%;吉林省增加值和利润分别为1873.8亿元和413.05亿元,同比增长23.6%和102.98%;黑龙江省增加值和利润分别为2871.9亿元和1277.6亿元,同比增长15.8%和19.5%。见表三。

    分行业看,辽宁省原材料工业增加值233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3%。其中,石化工业增加值1030.30亿元,增长8.6%;冶金工业增加值1029.02亿元,增长17.0%;建材工业增加值279.71亿元,增长32.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432.44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4%,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89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6%。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9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共完成增加值1270.24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7.8% 。黑龙江省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2%。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会展业大幅增长

    辽宁省地方银行整合后,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吉林省设立了服务业引导资金,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服务业发展项目180个。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此外,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落足长春,对促进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

    2007年,东北三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辽宁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34.7%;吉林省旅游总收入350.2亿元,同比增长26.9%;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429.3亿元,同比增长22.3%。辽宁沈阳"世博园"丰富了辽宁的旅游资源,成功打造了旅游品牌;吉林省长白山生态旅游、瓦萨国际冰雪旅游节,以及黑龙江哈尔滨"冰雪节"等旅游品牌,进一步带动了东北三省的旅游业发展。在会展业方面,吉林省成功举办第三届"东博会",黑龙江省"哈洽会"、大连"软交会"已成为国际性的经贸盛会。

    (五)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2007年,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871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4%,比2002年增长170.6%,比上年增长25.9%,高于全国增速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为515亿美元,同比增长29.4%,进口总额为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其中,辽宁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9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外贸出口总额完成353.25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吉林外贸进出口总额102.99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出口3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8.7%;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完成173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出口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45.4%。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再上新台阶,实现进出口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60.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2%,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2.3%,均创历史最高。

    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0.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7%。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91亿美元、8.85亿美元和20.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2%、16.3%和22.1%。在辽宁省总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集成电路项目开工建设。

    (六)地区国内贸易稳健,社会消费比较活跃

    2007年,东北三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高于全国增速0.8个百分点,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7%。其中,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4030.1亿元、1999.2亿元和233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3%、19.3%和16.7%。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方面,辽宁省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2.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28.4%;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4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8.0%;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51.2%;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56.7%;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24.1%。吉林省通讯器材类增长16.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5.8%,汽车类增长46.2%,家具类增长41.4%,中西药品类增长60.5%,金银珠宝类增长55.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8.7%。黑龙江省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5.1%,金银珠宝类增长43.8%,通讯器材类增长33.5%,汽车类增长25.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3.3%,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8%。

    (七)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运行趋于活跃

    2007年,东北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4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41.5%,比上年增长27.1%。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082亿元、320.5亿元和440.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2.3%、30.7%和13.9%。

    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678亿元,同比增长11.2%;各项贷款余额10763亿元,同比增长13.8%。吉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98.6亿元,同比增长7.1%;各项贷款余额4361.1亿元,同比增长11.2%。黑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559.7亿元,同比增长9.2%;各项贷款余额4256.3亿元,同比增长7.2%。

    (八)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7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0元,同比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同比增长16.7%。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85.52元,同比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同比增长15.1%。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5元,同比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32元,同比增长16.3%。

    在民生工程建设方面,辽宁省历时三年,实施棚户区改造一号民生工程,基本完成1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解决了1512万平方米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建起了2400万平方米的新楼房,42万户、143万人喜迁新居。基本完成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吉林省累计改造棚户区2600万平方米。黑龙江省在全省范围建立了廉租房制度,共有 10万户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1150万平方米,完成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671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7600万平方米。

    在就业再就业方面,辽宁省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人数122.2万人,同比增长1.83%,城镇登记失业率4.4%,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吉林省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人数48.0万人,同比增长6.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比上年下降0.28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城镇新增就业74.4万人,同比增长5%,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6%,比上年下降0.09个百分点。

    关于社会事业,一是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辽宁省全部免除260万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500多所。吉林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巩固提高取得新进展,全省小学学生辍学率为0.11%,普通初中学生辍学率为0.61%。职业技术培训机构3204所,累计结业人数达81.6万人次。黑龙江省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223亿元,普通高等院校发展到68所,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119万人次。二是城乡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1900万人。吉林省城乡卫生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黑龙江省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优抚、文学艺术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新成绩。

    (九)节能减排完成预期目标,生态环境状况继续改善

    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辽宁省成立了全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了各项节能降耗制度,安排了专项资金,万元GDP能耗1.7吨标准煤,下降了4.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首次双下降,完成节能减排计划目标。吉林省强化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实行了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万元GDP能耗1.524吨标准煤,下降4.2%。黑龙江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5%,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实现了年初确定的节能4%的目标。

    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辽宁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五年造林2070万亩,退耕还林1380万亩,耕地保护连续10年实现占补平衡。沈阳、辽阳生态市建设规划已开始实施,海城等20个区县生态县(区)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沈北新区等22个县区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数量达到23个。2007年末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96个,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8%。吉林省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全部排污口8个,实现了全省一级水源保护区无排污口的目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4个,总面积222万公顷,占省域国土面积的12.6%;共有生态示范区23个,面积11.71万平方公里,占省域国土面积的62.5%。黑龙江省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万公顷,完成幼林抚育面积59.4万公顷次。目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6%。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86个,比上年增加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9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4万公顷。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进展顺利。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东北地区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压力很大。

    (一)面临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2007年,东北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上涨5.1%、4.8%和5.4%。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民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二)外贸、消费拉动作用有限

    2007年,东北地区对外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4%,明显偏小,总是徘徊不前,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薄弱的一环。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7%,增长仅高于全国增速0.8个百分点,对经济拉动乏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完善

    2007年,辽宁省三次产业构成为10.7:52.9:36.4,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69%和26.6%。吉林省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6:45.7:38.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58.5%和37.5%。黑龙江省三次产业构成为12.6:53.4:34.0,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5%和31.3%。总体来看,第一产业有待强化基础,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偏大,第三产业亟待大力发展。

    (四)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

    结构性降耗难度很大。东北地区重化工业比例偏重,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产值增幅较快,此外,钢材、水泥市场价格上涨、销售旺盛,产能释放空间很大,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和以原煤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省采取的制度与资金保障还不完善、不配套,实施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

    (五)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较大度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沿海发达省份。以辽宁为例,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东北三省里最高,分别为12300元和4773元,而山东省两项收入分别为14265元和4985元,广东省两项收入分别为17699.3元和5624元。农民和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继续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下一步工作重点是: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继续大力推进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努力探索既能激发企业内在活力、又能较好兼顾职工群众等多方利益的企业改革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努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扎实推进东北地区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率先在装备制造业开展试点工作。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吸引国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调整改造。加快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大窑湾保税港区建设,扩大其辐射能力,努力构建东北地区沿边、沿海开放的新格局。认真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全面加强并推进对俄远东地区的合作。

    (三)扎实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出台的《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对资源开采处于不同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分类指导,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加强大型商品粮和农牧产品基地建设

    加大对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低产田改造和粮食主产区道路建设等的投入力度,规划建设好大型商品粮基地和肉蛋禽奶、油料等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提高东北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牧产品供应的保障能力。

    (五)继续加快推进振兴装备制造业

    重点推进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大型风电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重要基础部件及金属材料、大型铸锻件的自主化。继续落实完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扶持重点企业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联合。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六)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发展公益性岗位,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民生。逐步提高企业退、离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巩固城市低保工作;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完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完成安置房建设等。

    (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加快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减排技术改造,重点推动节能示范工程和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抓好退耕还林还草、草原改良、三北防护林、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保护好天然林和湿地,防治沙漠化。

    (八)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淘汰限制落后产能,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努力做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把东北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